欢迎来到广环联生态网!    APP下载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中国环保行业ESG发展报告》发布

分类:行业热点 > 产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4-11-05 17:45:45    作者:中环报记者徐卫星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

11月5日,由中华环保联合会主办的第十六届环境与发展论坛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会上,中华环保联合会对外发布了《中国环保行业ESG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从环保行业的环境(E)、社会(S)和公司治理(G)三大维度,详细分析了当前环保企业的ESG发展现状、信息披露情况及存在的挑战。《报告》指出,环保行业在ESG信息披露、绿色债券发行、气候应对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在报告鉴证、治理完善和环境量化指标披露上仍有提升空间。

17307893511561198_416x277.png

全国工商联智库委员、中华环保联合会ESG专业委员会主任林彬介绍《中国环保行业ESG发展报告(2024)》

ESG理念普及度提升,信息披露率突破40%

《报告》数据显示,近三年来,环保行业ESG报告发布数量稳步增长:2022年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环保上市公司为36家,2024年则增至57家,信息披露率从26.7%上升至42.2%,显现出行业对ESG理念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国有企业中,信息披露率保持较高水平,显示出政策推动与社会责任的强大影响力。

不多,环保行业的信息披露率在全国30个行业中仍处于中位,与金融、能源等披露率较高的行业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依据申万一级行业对2024年5月31日前披露的30个行业ESG相关报告披露率进行统计,A股上市金融行业ESG相关报告披露率最高,其中银行业披露率达到100%,环保行业位居中位,披露率达到41%。但横向比较,2024年国防军工、 环保、电力设备等行业ESG披露率增长较快,其中,环保行业增长超过6个百分点。

报告编制逐步规范化,第三方鉴证仍有欠缺

在报告编制方面,越来越多的环保企业采用了GRI(全球报告倡议组织)标准进行报告撰写,2024年有64.9%的环保企业参考了GRI标准。此外,深交所《可持续发展报告(试行)》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也被广泛采用,分别占47.4%和42.0%,反映出行业对国际规范的高度重视。

然而,《报告》同时指出,当前环保企业普遍缺乏第三方鉴证,仅有少数几家环保企业,如北控水务、首创股份和浙富控股等获得了国际评级机构MSCI评级。

全国工商联智库委员、中华环保联合会ESG专业委员会主任林彬表示,企业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数据的真实性是第三方评级的核心,报告鉴证是保证企业数据真实性的重要一环。当前,环保行业进行相关报告鉴证的企业数量较少,在企业信息披露不断规范化和信息披露真实性的要求下,缺乏权威的第三方报告鉴证,对企业可持续发展信息的真实性有一定的影响,还可能导致部分企业在信息披露过程中出现漂绿行为。

清洁技术创新成为重点 量化信息披露需加强

在气候应对与清洁技术创新方面,环保企业取得显著进展。《报告》显示,2024年,环保行业上市公司中有42.1%将“应对气候变化”列为企业的实质性议题,高于2023年的20%。此外,87.7%的环保企业积极推进清洁技术应用和创新,61.4%的企业采取“三废”处理措施,31%的企业开展环保培训及志愿活动,14%的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展现出行业在绿色发展中的多元化实践。

林彬指出,环境维度聚焦于企业在环境管理、资源利用、应对气候变化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实践成效。环境管理表现最为突出,彰显了企业在该领域的扎实基础和有效管理;但生物多样性保护指标得分率却不足40%,成为环保企业的明显短板,亟需加强投入与改进。

此外,不可忽视的是,现阶段,环保企业在环境定量指标的信息披露上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以碳排放为例,仅有31家企业披露了范围1+2的碳排放信息,10家企业披露了范围3的碳排放信息,而高达48家企业尚未进行任何碳排放信息的披露。

“环保企业需进一步提升环境定量指标的信息披露水平,通过详实的数据如污染物排放量、用水量、用电量及绿色收入占比等,真实反映企业的绿色发展状况。这不仅是对国家产业政策的积极响应,更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林彬指出。

然而,《报告》指出,尽管越来越多的环保企业在“双碳”目标下进行了探索,但真正能够将“双碳”目标融入长远战略的企业较少。多数企业主要通过具体项目实现减碳,而缺乏系统性的战略规划。对此,中华环保联合会呼吁环保企业应将“双碳”目标与企业的长期战略相结合,以增强企业的气候应对能力。

编辑:乔建华

本网声明:

1. 本网转载作品(内容)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真实性,任何人下载使用该等作品(内容)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作品(内容)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如版权人或者作品(内容)的来源方认为作品(内容)不宜转载供公众无偿浏览,请及时联系本网,本网将及时采取适当措施避免不利影响。

3.投稿本网的作者应确保其投稿作品(内容)不存在侵害第三方合法权利的内容,如投稿作品(内容)侵害第三方合法权利的,由投稿人承担全部法律责任,本网将在知悉后及时采取适当措施避免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