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行业热点 > 产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4-08-16 16:56:22 作者:E20研究院 固废研究中心 行业分析师 张磊 文章来源:中国固废网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往往伴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代价。步入生态文明新时代,末端治理渐显疲态,亟需绿色低碳理念深度融入生产生活,引领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擘画未来十年蓝图,量化目标引领能源、产业、城市、交通等领域绿色升级,重塑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旨在高效利用资源、减排降污,迈向净零碳未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注入绿色活力。绿色转型浪潮下,环保产业将崛起为新兴增长极,引领全球绿色经济迈向新纪元,开启可持续发展新篇章。
01节能环保产业
在绘制美丽中国宏伟蓝图的征程中,全面绿色转型发展战略将节能环保产业置于核心驱动位置。《意见》明确了系列发展目标,其中尤为瞩目的是两大标志性发展目标:
一是到2030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15万亿元左右。这不仅是产业实力的飞跃,更是对绿色经济潜力的深度挖掘;
二是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5%左右。标志着我国能源体系向更加清洁、低碳方向的根本性转变。
这两项关键指标的设定,不仅体现了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也彰显了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展现大国担当的决心与行动。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不仅成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先锋,更摇身一变,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根据工信部数据,中国节能环保产业迎来快速发展,2022年产值超8万亿元,年增速10%以上。以此计算,节能环保产业规模有望实现近乎翻倍的跨越式增长,预计年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8%以上,彰显出持续而稳健的增长潜力。
具体内容包括: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加快培育有竞争力的绿色低碳企业,打造一批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模式和以环境治理效果为导向的环境托管服务。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积极鼓励绿色低碳导向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快发展。
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新兴传略产业之一,其量化工作目标的设定无疑为整个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劲信心与动力。简而言之,节能环保产业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节能,减少能源消耗,在技术上现实可靠、经济上合理可行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均属于节能的范畴;环保,传统意义上的环保主要指的是末端治理,在生态文明的新时代背景下,它更侧重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管理。
未来节能环保产业将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双轮驱动,覆盖环保技术装备、绿色产品与服务等全产业链条,将共同享受转型升级带来的红利。
随着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与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深入实施,节能环保技术与产品将加速替代传统高能耗、高污染产品,这一趋势不仅将激发庞大的市场需求,更将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社会整体向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未来迈进。
02大宗固体废弃物
循环经济作为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引擎,本次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和重要性。《意见》对于大宗固废废弃物的治理提出了更为细化的目标,即到2030年,大宗固体废弃物年利用量达到45亿吨左右,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20年提高45%左右。
与以往的政策提法不同,以往的政策可能更多地强调方向性、原则性的要求。而本次对于发展目标更加细化、具体、明确。
量化目标更加明确:45亿吨作为一个具体量化指标,使得政策执行和评估有了更为清晰的标准,为相关产业和部门提供了明确的努力方向。
注重资源产出率的提升:资源产出率是指单位资源投入所产生的经济产出量,是衡量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这里提出的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20年提高45%左右,意味着在保持或增加资源投入总量的同时,通过技术进步、管理优化等手段,使经济产出显著增加,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这一目标强调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从“量”到“质”的转变,即不仅要增加资源利用量,更要提升资源利用的质量和效益。
综合性更强:从年度利用量和资源产出率二者综合考虑,体现了对于大宗固体废弃物处理到资源循环利用全链条的考虑。这种综合性的政策提法有助于形成更加系统、全面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体系。
当前,大宗固体废物治理领域正面临多重严峻挑战:
其一,高产生强度与低利用效率的并存,加之综合利用产品附加值低下,严重制约了行业的整体发展速度与质量;
其二,受资源分布不均、能源结构差异及发展阶段特性等因素影响,大宗固废的环境影响独具特性且因地域偏远常游离于有效监管之外,治理紧迫性被相对低估;
其三,大宗固废综合利用产品多局限于建材领域,市场需求狭窄,加之政策扶持不足,市场自驱力难以支撑起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构建,市场空间难以充分释放。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深入,大宗固体废物治理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在城市生活垃圾治理趋于饱和之际,环境治理的焦点正逐步向工业和乡村领域拓展。在政策导向与市场力量的双重驱动下,大宗固废治理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项挑战有望被逐一攻克,市场空间迎来爆发式增长。
E20固废研究中心负责人潘功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直言。“循环经济在《意见》中被放到了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对资源利用率、利用量均制定了目标。这也为行业发展定下目标,有很好的提振作用。”
潘功认为,环保产业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工业结构变化中扮演着“管家”的角色。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旨在保证工业继续高速发展的同时,尽可能解决掉可能遗留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对中低值的工业固废的资源化利用,第一要务是解决环境问题;而要形成商业闭环,则需要技术的提升以及相应的政策倾斜共同发力。
03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方式改革
《意见》提出,完善绿色转型价格政策,支持地方完善收费模式,推进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方式改革,建立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激励机制。
回溯我国生活垃圾收费制度的发展历程,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们便踏上了探索与实践的征途。随着2020年《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修订,垃圾处理费正式纳入法律框架,标志着我国生活垃圾收费制度迈入法治化新阶段。尽管政策与法律双重保障已趋完备,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系统性、协同性的体制机制支撑,这一领域的实质性进展尚显不足。
当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在垃圾收费上仍主要采用“定额征收”方式,依赖传统的上门收取及多样化的委托代收渠道,如居委会、物业公司、税务、工商、财政等部门,乃至与水费、燃气费等公共事业费用捆绑收取。然而,随着垃圾分类与减量化目标的日益紧迫,“计量收费”与“差别化收费”作为更为精细、高效的收费模式,正逐步成为探索与实践的热点。
鉴于当前垃圾处理费征收普遍存在的低效率问题,其征收标准远不足以覆盖高昂的处理成本,导致地方政府背负沉重的财政补贴负担,尤其在地方财政紧缩的严峻形势下,这一现象更为凸显。垃圾处理费用的支付及时性与优先级均受到冲击,环保企业因此面临应收账款激增、财务风险加剧的困境。在此背景下,如何创新并有效实施生活垃圾收费方式改革,以缓解财政压力、保障环保企业运营稳定,已成为亟待重新审视与破解的课题。《意见》的适时出台,聚焦于绿色转型价格体系的关键环节,明确提出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方式的改革方向,彰显了政策层面对解决这一环境难题的迫切性与高度重视。
展望未来,提升垃圾处理费征收率,进而推动生活垃圾治理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引入更加高效、智能的管理手段与技术。这不仅要求我们在政策制定上精准施策,还需在技术创新、经济机制优化、社会管理模式革新等多方面综合发力,形成协同效应。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垃圾收费方式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它跨越了环保政策、经济激励、社会治理与技术创新等多个维度。因此,我们需立足长远,制定全面而周密的规划,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能够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生活垃圾处理体系的全面升级。通过这样的努力,有望构建起一个更加公平、高效、可持续的垃圾处理费用分担机制,为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04绿色转型市场化机制
《意见》对于绿色转型市场化机制提出明确发展要求,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健全法规制度,适时有序扩大交易行业范围。完善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加强绿电、绿证、碳交易等市场化机制的政策协同。
绿电、绿证、碳交易等市场化机制,在加速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征途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面对垃圾焚烧行业国家补贴逐步退坡及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即将调整的现实挑战,这些市场化工具已转化为企业抵御收益下滑、探索新增长点的有效途径。随着绿色转型市场化机制的日益完善,国内垃圾焚烧行业的领军企业正积极投身于绿证申领与交易的热潮中,敏锐捕捉并把握发展的新风口。
在国家能源局等权威部门绿证政策的有力推动下,自2021年起,中国绿证交易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交易量急剧攀升。特别是2023年,绿证核发量实现了质的飞跃,达到前一年的7.8倍之多,彰显了市场的高涨热情与强劲活力。北京与广州两大电力交易中心更是成为绿证交易的热点区域,交易量分别实现了16.3倍与5.1倍的惊人增长。
近日,引入的绿色电力消费比例对于地方政府和重点行业的考核更是加速了绿电、绿证市场的持续完善。8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出台《关于2024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及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为推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向重点用能单位分解,提出为推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向重点用能单位分解,新设电解铝行业绿色电力消费比例目标,对于各个地区电解铝行业的绿色电力消费比例均做了具体规定,范围在21%~70%之间,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绿电与绿证市场的深度整合与快速发展。
电解铝行业作为高耗能领域的代表,其绿色转型的硬性约束不仅体现了政策监管的日益严格,也预示着未来更多行业将纳入这一体系,绿证交易活动将更加频繁,价格机制与碳价的联动效应也将日益显著,为垃圾焚烧发电行业开辟了更为多元、稳定的收入来源渠道。此外,全国碳交易市场平台的建立以及温室气体自愿核证减排交易系统重启,将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营收渠道。
编辑:李丹
本网声明:
1. 本网转载作品(内容)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真实性,任何人下载使用该等作品(内容)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作品(内容)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如版权人或者作品(内容)的来源方认为作品(内容)不宜转载供公众无偿浏览,请及时联系本网,本网将及时采取适当措施避免不利影响。
3.投稿本网的作者应确保其投稿作品(内容)不存在侵害第三方合法权利的内容,如投稿作品(内容)侵害第三方合法权利的,由投稿人承担全部法律责任,本网将在知悉后及时采取适当措施避免不利影响。